【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正心】春安配资
拙文《大陆何不尝试向台湾提出“统一方案”》在观察者网刊载后,大部分网友的讨论偏向强硬派,有的主张大陆只能通过武统实现统一并采取“一国一制”,有的则说大陆早就提出“一国两制”,但是台湾多数政党和民众并不同意。
在两岸问题长期拖延而未能统一、岛内主流政党和民意“反共拒统”之下,大陆多数网友倾向对台采取强硬立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笔者依旧认为,从我们中国整体的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出发,并且综合考虑统一后台湾治理的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提出两岸各界共议“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倡议,仍然是实现国家统一最合适的方针,也是至目前为止大陆对台维持不变的政策。
和平统一仍是对台政策的基本方针
《孙子兵法》开篇便阐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只要发动战争,必然会有死伤,“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笔者是统派,而且基本是和统派,认为不到所有争取民心以及争取和平统一的手段全部用尽,绝不轻易采取武力统一,但必须坚持保留以武力震慑“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而这也是《反分裂国家法》的基本精神。
从法理而言,《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指出,“‘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分裂国家法》不仅划定了“法理台独”将引发武力统一的红线,但同时也限定了采取武力统一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所明确指出的三种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当这三个条件没有任何一项发生时,根据《反分裂国家法》是不能轻易发动武力统一。
而且在狭义的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之间,其实还存在着多种可能,比如通过中美“世纪大交易”釜底抽薪春安配资,或者类似“北平模式”围而不打、以武逼统,在兵临城下之际逼迫岛内接受统一谈判,从而兵不血刃地实现国家统一。
最近岛内刚刚结束的汉光演习融入城镇韧性演习,表明在美国压迫之下,民进党正在全面准备一场城镇战,以台湾缺少腹地而难以疏散民众的地形来看,武力解放台湾必然将遭遇军民混合的城镇战,很难完全不波及到台湾民众,如此将会造成大量的仇恨与伤痛,十分不利于统一后的治理和民心的回归。因此,“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统方是上策。
争取台湾民心要贯穿统一前后
再者,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实现统一,统一后都需要治理台湾,不能让台湾发生香港曾经的动乱,因此争取台湾民心必须贯穿统一前、统一的实现、统一后的过渡、统一后的长治久安等不同阶段。说到底,争夺台湾民心,是从统一前到统一后,都要和“台独”分裂势力、“反共”分子、“独台”政党、以及外部干涉势力不断博弈的核心问题。
所以即便是当前台湾主流政党如何抗拒统一,都需要一套“统一方案”的意见稿,因为这是争取岛内民心支持统一的关键。岛内多数民意不赞成统一,是因为对统一未知的不确定性有恐惧感和抵触心理。公布一套“统一方案”的意见稿,不仅可以激发岛内舆论对两岸统一的讨论和想象,还能够不断让统一后的情境越来越清晰,有助于消除台湾民众对统一后不确定性的恐惧感。
更重要的是,公布“统一方案”的意见稿,揭示统一后如何推动台湾的整体建设、民生问题和分配制度的全面改革,有助于争取台湾基层人民对统一的认同。
由于台湾主流政党的阶级属性都是亲美的资产阶级政党,台湾人民受到美国帝国主义和台湾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台湾整体制度系统性地使分配不均不断加剧,长此下来造成大量的中产塌陷,大部分的劳工、上班族、以及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几乎形成了阶级固化,在统一前基本难有翻身之地。
而“统一方案”和“统一红利”瞄准的就是广大台湾社会各行各业的基层人民,让大家看到通过统一有让自己翻身的机会,自己的生活能够在统一后实实在在地变得更好,如此自然就能够争取到更多台湾民众认同统一。
“统一方案”需要“增量思维”春安配资
很多人以为“统一方案”和“统一红利”就是大陆让利给台湾,这是一种简单的“存量思维”,而缺乏“增量思维”,认为“统一红利”只能靠大陆让利给台湾才能实现。真正能够创造“统一红利”的“统一方案”,必须运用“增量思维”来推动“增量改革”。
实际上,台湾在经过数十年的政党恶斗之下,各方面的民生治理已经是千疮百孔,而其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两岸关系没有正常化,迟迟没有实现国家统一,使得台湾各行各业无法充分融入整个中国的统一大市场,还要浪费高额军费购买美国军火。
也就是说,其实两岸统一本身就能够给台湾带来前所未有的“统一红利”,再加上若是将治理大陆的一整套高效机制在统一后因地制宜运用于台湾治理,对台湾各种税制、财政政策、民生弊政进行全面改革,“统一红利”必然会远超过统一前的“和平红利”与“融合红利”。
两岸统一后的增量与红利,并不仅仅是属于台湾,而是整个中国的增量和红利。因为两岸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不发生像香港曾经发生的动荡风波,对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而言就是最好的“统一红利”。
两岸统一后,中国对台海、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控制力将大幅提高,作为台湾附属岛屿的钓鱼岛将从此完全在中国的掌控之下;而在掌握了南海第一大岛太平岛和东沙岛,南海诸岛的形势也将进一步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钓鱼岛和南海海域均蕴藏着大量丰沛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两岸统一后两岸可以共同开发,这些新增财富可以为两岸的中国人创造更多红利,台湾众多民生难题诸如劳保破产问题,在统一后也将能够获得新的财政收入来解决。
台湾民生问题积弊已久
“统一方案”必然要有“合理减量”
当然,一套完整的“统一方案”,除了适度地“保障存量”、创造性地“扩大增量”之外,必然也要有“合理减量”,这才能够体现“统一方案”的全面改革。适度地保障存量是给台湾民众安全感,创造性地“扩大增量”是让台湾民众看到“统一红利”的清晰前景,而“合理减量”则是要确保统一后“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再也不能兴风作浪。
因此,哪些存量要适度保留,哪些增量可以创造“统一红利”,哪些减量势在必行,就是设计“统一方案”的核心所在,也必然会是一份“统一方案”意见稿公布后,两岸舆论将争论的焦点。
借鉴香港由乱到治的“二次回归”教训,统一后在政治体制和法制上必须贯彻“爱国者治台”,也就是说“不爱国者”就不能参与统一后台湾的治理,包括行政机构、立法机构、监察机构的各类公职人员。而如何界定“爱国者”与“不爱国者”,如何确保“爱国者治台”,不让“不爱国者”混入到台湾的公职人员队伍,将是“统一方案”具体内容的关键。
台湾整体的体制与大陆迥然相异,几乎难以将大陆的体制完全套用到台湾,“一国一制”既难以实行也不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就像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和澳门,在回归后为中国与世界提供了一个灵活链接和过渡的跳板,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下统一后的台湾,以台湾特殊的体制和社会环境,同样也可以为整个中国提供特殊的创造性和试验性价值。
总之,由大陆民间或半官方智库率先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意见稿,让两岸各界共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完全符合大陆的对台政策,有助于引发岛内舆论对两岸统一的想象,看到两岸统一后台湾治理和改革的愿景,进而提高岛内民意对两岸统一的支持度,有利于统一前和统一后争取岛内民心。
在公布这份意见稿之前,可以邀请台湾统派代表闭门参与讨论,吸纳台湾统派的意见。而在意见稿公布之后,经过各界激烈的讨论,这些意见反馈也可以作为高层决策的参考,权衡拿捏最终版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